課室傳來陣陣笑聲,這班小學生正忙着穿戴小丑造型,為最後一節小丑課堂的表演作準備。說是表演,房內卻絲毫沒有緊張氣氛,有人將小丑的紅鼻子箍在頭上,本應戴在頭上的圓錐形紙帽卻頂在鼻尖。他們輪流拿着魔術書、爆炸骰、橡皮筋等道具,在同學面前演繹自己的表演:會自行上升的魔術棒原來也是玩具車的發射器;表演用的飲管卻也是一對用來夾麵條的筷子。具創意的表演背後,原來不少是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學生,課堂追求的不是魔術技巧,而是發揮創意的機會和經歷失敗的過程。
從事小丑表演工作多年的梁立珠(阿珠),早年與朋友創立劇團到不同地方演出,也會到學校教授小丑課程。有趣的是,大部分接觸的學校都會特地挑選SEN學生參加,而她的小丑團隊中也不乏擁有SEN特質的成員,使她認真思考SEN與小丑藝術之間的關連,並逐步朝着該方向摸索和發展。直至去年透過 #創匯點 成功申請 #社創基金,開展社創項目 “小丑大大SEN(SENsitive Clowns)” 共融藝術學習計劃,為SEN和低收入家庭小學生提供八堂小丑工作坊,學習魔術、扭氣球、雜耍等,至最後一課將會有一場畢業演出。
「我哋唔想浪費SEN小朋友天生嘅特質。佢哋學術上未必能夠發揮所長,但佢哋嘅特質其實好適合學習小丑表演。」阿珠表示過度活躍或專注力不足的學童,經常被指「坐唔定」、「無時停」,他們古靈精怪、諗頭多多,也不害臊,正正就是小丑表演需要的特質。而講究技巧的雜耍和魔術,需跟從系統性的步驟,但過程毋須社交技能,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小孩反而能專注反覆練習,進步來得較同齡小孩快和顯著。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閱讀和處理文字能力稍遜,但可透過小丑表演加強語言和身體的表達技巧,只要經過適當的指引,他們的溝通能力往往得到明顯的提升。
學科表現未如理想 小丑表演成同學偶像
阿珠指,部分SEN學童從前較少與同學接觸,但當他們能夠快速完成某些技能時,就搖身一變成為同學間的偶像,也願意教導別人。也有學生表演時想臨陣退縮,有同學會自告奮勇努陪他上場表演。「小丑藝術嘅基本理念係哄人開心,佢哋會有跌到、甩漏嘅時刻,觀眾反而會特別開心。我哋想灌輸一個概念,就係生活上嘅失敗係唔緊要,同人哋唔同係唔緊要,最緊要係自己同身邊嘅人玩得開心。」而課堂另一個理念是為不同特質的小孩,提供更多方法和渠道結交朋友。
小丑班由以前的興趣班形式,變成今天以小丑作為媒介的藝術共融課程,阿珠認為當中最大分別在於整合出一套更有系統的課堂紀錄。「點樣可以令佢哋嘅學習更有價值,可以實質畀老師同家長知道佢哋課堂上經歷咗啲咩呢?」計劃下,每位學生都有一張學習進度表,導師會在課後紀錄他們掌握各種技巧的日期、課堂上的表現等,將學生的轉變完整地呈現,導師也能根據進度調整課堂內容。
受疫情影響,部分課堂改於網上進行,幸而計劃獲社創基金資助,有更多資源向每位學生派發一套魔術道具帶回家練習。除了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,亦令家長了解子女課堂的收穫。「小丑戲劇講求心法、幽默感,而幽默感係睇唔到。」但當家長親眼看見子女的表演,見證他們的轉變,便更願意讓他們繼續學習。阿珠希望,項目可以培訓到出色的小丑表演者,將來加入小丑行列,成為團隊的一員。
文章由HKCSS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撰寫